秦淮河流经南京城区的一段,自古以来都是金陵的精华地段。夫子庙座落在北岸,乌衣巷在南岸。前者建于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在当时就是鼎盛的江宁孔庙;后者的历史更早,是三国时东吴孙权练驻“乌衣”军士的地方,尔后又成为东晋时王谢家族起居活动之地。沿着河岸,多少历史故事在此发生,只有秦淮河的河水千年来见证着这些故事的起始和终结,就如唐朝刘禹锡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道尽了人世间的兴衰起伏。然而秦淮北岸最大的建筑却不是夫子庙;就在夫子庙的旁边,有一大片黑瓦房舍,围在两重围墙内,显得气派非凡,那就是闻名天下的“江南贡院”。自南宋以来,天下士子在此参加科举考试,从江南贡院里考中的考生,最著名的恐怕要数南宋理宗宝佑四年的状元文天祥了。沿着贡院前的街道再向东走一段,就到了“古桃叶渡”。这个渡口因东晋书法家王献之迎娶爱妾桃叶而名传于世。桃叶渡位于“青溪”与秦淮汇流之处。“青溪”是条小溪,流水颇为清澈,与秦淮略带油腻的河水比起来,显得格外清新可喜。沿着青溪往北再走一段路,行人渐渐减少,也显得较为清静了。这时在桃叶渡头的石椅上,坐着一个年约二十八、九的书生,这书生长得清秀斯文,身子略嫌单薄,但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睛,并未因一夜未好睡而显疲劳。他望着青溪的溪水缓缓流进油光浮面的秦淮河,不禁有些感触地想道:“千百年来多少读书人在这江南贡院追求鲤鱼跃龙门,从书斋走入官埸,不正也像这青溪流入秦淮,再也不能回头?”他又想到六朝以来,这桃叶渡早已成为送别地标。此地虽然名叫桃叶渡,其实四周桃树不多,倒是处处垂柳,眼前一棵大柳树下有一块古老的石碑,上刻“南浦送别”四字。这书生站起身来望了望四周,只见柳梢上一抹似雾薄烟,波面上浮着一层透着檀香味的水气,氤氲成混沌的一片。他暗忖道:“此情此景,日暮春迟更加送别,难怪恁他英雄豪杰到此,也要为之气短了。”他在石椅上窝了半夜,此时伸展手脚,深吸几口早上的空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