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学校里,一个班级地学生最多就相差一岁。
这年头,一班最大的跟最小的有可能差四五岁。
李墨林想了一下,女儿读书最好是稳定一点比较好,不要换来换去。
但李墨林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并不在本地,而是在沿海城市,可能会在深市和申城两个地方选一个。
国内工业欠发达,金融行业更没有苗头,发展事业几乎只有工业一条路可走。
开工厂的话,要原材料,要机械,要订单,要发货。
内地的商业环境有所欠缺,到时候不管做什么生产一个产品,原材料还要从沿海城市运回来,运输费用都要一大笔钱。
深市和申城,这两个地方以后都会有大量工厂,也会有港口。
以后不管是找供应商,还是进口材料,在这两个地方都要方便很多。
而且这两个地方聚集了大量工厂和商人,卖东西也就方便很多。
后来都说国内供应链全,组装一个手机,你只要在一个电子工业园就能找到所有配件,这就是效率,所以大家都往这聚堆。
李墨林做生意也需要顺从这种趋势,他想以一己之力改变一个地方、一个产业的发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以后或许可能,比如宁德时代,就是一个公司撑起了一个市,因为自己有足够的技术和资金。
现在基本是不可能的!
李墨林想着这些,问道:“媳妇,我们以后去申城或者深市发展,让婷婷去那边读书,你看怎么样?”
何秀萍顿时愣住了,过了半响才反应过来:“好端端的,去这么远的地方做什么?”
李墨林说道:“我想着等过完年就去这两个城市看看,这两个城市发展的还不错,去这两个城市发展或许更好。”
李墨林一直在等1984年,一直在压着自己发展步调。
但这时候的深市、温市、申城发展要比内地快很多,因为这些沿海城市对待个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