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鼎很多朋友都知道,“上官鼎”是三个兄弟的共同笔名,他们合作撰写武侠小说的年代大约是一九六○至一九六八年。开始写作时我十七岁,四哥十九岁,六弟才十四岁。大学毕业后三兄弟相继出国留学,一九六八年便宣告封笔;用武林的话来说,就是“金盆洗手”了。四十四年后,二○一二年我从台湾到福建宁德访问,一个意外的机缘造就了这部小说的诞生。先说我为何到宁德。我在台湾大学化学系时的同学及好友陈棠华先生在福建宁德成立了一个“新能源科技公司”,他和几个同学及朋友生产锂电池及相关的能源产品,做得有声有色。宁德建新厂时他邀我一定要去参访一下,我一口答应了,但一直没有行动,总觉得不急于一时,以后再找个适当的时机去福建时,“顺便”去宁德参观。也不能太怪我,宁德市对一个远在台湾的人来说,很难是专程造访的目的地。二○一○年底,一个噩耗传来使我伤心万分,棠华竟突然走了,他死于败血症。我悲痛之余想到了未践之约。于是二○一二年我终于到了宁德,看到了棠华和他伙伴们心血凝聚创建的“新能源科技公司”,无论研发、生产、行销、管理……等,在在皆有国际水准,而其企业理念及策略又有中华文化“王道”的精神,给我十分深刻的印象。经过张毓捷董事长和曾毓群总经理的引介,很意外地见到了宁德几位在地的文史工作者,在王道亨及郑民生等先生的解说下,听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的下落之谜,在宁德有了新的发现。当地的文史工作者进行了极为详尽缜密的文献搜寻,物证、事证,甚至这事件相关者的后代之研究,他们的发现和研究成果令我感到震惊。虽然不敢尽信,但两天之内,我看到了上金贝古墓,看到支提寺载有郑和事迹的明代木刻、明代铸的千尊白铁菩萨、明代的云锦袈裟、袈裟上的五爪金龙;也听到了建文从臣郑洽的故事,以及当地郑岐村到浙江浦江郑义门认祖归宗的新闻……,所有这一切都指向一个结论:靖难之役后,建文皇帝并未死于皇宫大火,他削发为僧出亡东南,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