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帝心无忌
潼关一役,康轧荦被当场斩杀,其麾下大部精锐阵亡,夏燕两方不再势均力敌,使得原本高歌猛进的西征,立刻变成溃败后撤。
好在康轧荦之子及时收拢残兵,带着剩余人马退守洛阳,并在慌乱中继承大燕帝位,算是勉强稳住人心。
与此同时,为了响应潼关一役,河东、朔方两镇也击溃包围晋阳的燕军,准备东出太行,以居高临下之势,对叛军占据的河北之地发动进攻。
虽说后续长安传出陆相辞世的消息,但经过潼关一役,当今大夏天子权威已定,那些手握重兵的节度使也不敢妄自尊大、孩视皇帝。
如今天下有识之士看得分明,相较于半年前叛军气焰嚣张,一路高唱凯歌突进南下,轻易夺取洛阳,如今攻守之势异也,轮到朝廷步步反攻、收复失地。
原本那些还在夏燕两方徘徊观望之辈,此刻争先恐后投入大夏朝廷麾下,极力示诚。就连一些曾经投靠燕军的宗派世家,也派人传递书信,声称自己受到蛊惑胁迫,恳求大夏天子宽谅,准许他们归正。
虽说形势改观,但如今叛军依仗洛阳城高沟深,坚守不出,而且洛阳周围已经被叛军狠狠肆虐一番,等同提前坚壁清野,让朝廷兵马无所取用。
为此大夏皇帝下令暂缓进攻,一方面修筑工事,围困洛阳,一方面收拢流民,使其重归家园。与此同时派人丈量土地,趁这机会在都畿道一带重新均田授土,大获民心士望。
“不急。”
洛阳城外的中军大帐里,长青面对一众文武,说出自己的想法:“潼关一役,我军折损不小,若是贸然强攻,死伤必定严重。而且日前收到急报,吐蕃、南诏、渤海诸国蠢蠢欲动,须知为了平定叛乱,边镇各军皆受征调,此刻正是防备空虚。
“他们见我大夏各路节镇强军彼此内耗,定是觉得有机可乘。若是不顾将士死伤而一味强攻,只会损耗国家元气,更难应对未来外敌侵扰。”
齐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