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都分散藏匿山岭之中。清朝后来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命他管辖云南四川两省,用意之一,就是要他对付李自成的残部。(羽生按:李来亨据说是在康熙三年因力竭矢尽,自焚于湖北茅麓山九莲坪的,但小说不同于正史,而且说不定他是“假死”,因此我写他在康熙十三年之后仍然生存。作者姑妄告之,读者姑妄听之可也。)
吴三桂开府昆明之后,也曾屡次派军“进剿”,可是川滇边境,深山大川,地势险峻,李来亨部队又神出鬼没,飘忽如风,因此在明亡之后一直成为清廷的隐患。这样的僵持之局,继续了二十余年。李来亨虽然限于实力不能出击,吴三桂也不敢深入“剿匪”。这少年书生名唤李思永,是李来亨的幼弟,文才武略,出色当行,虽然他不是主帅,名气还在担任主帅的哥哥之上。到了康熙十三年,吴三桂为清廷所迫,急图谋反自救,这时想起了李自成的余部,正是自己背后的一把尖刀,若然得不到他们的谅解就冒昧举兵,他们自山区一出,自己就将背腹受敌,因此极为焦虑。“山雨欲来风满楼”,这时光,昆明正处在大风暴的前夕,清廷的人,西南各省督抚的人,平南王、靖南王的使者,李来亨的部属,各方面的人都在昆明勾心斗角地活动。吴三桂苦思无计,最后听了一个谋士之言,厚着面皮,遣使者带密信到川滇边区,致函李来亨,要求弃嫌修好。李来亨和手下大将,密议三日,众论纷纭,有的说吴三桂是逼死“先帝”(指李自成)的大仇人,如何能够合作?有的说他既决心抗清,就大可联合一致。最后李思永一言而决,提出八个大字:“以我为主,先外后内。”上句意思是若和吴三桂联合行动,必须自己这边握着主动的大权;下句意思是,为了先对付满清,不妨把吴三桂的旧仇暂抛开一边。计策一定,李思永不惜亲身冒险,单枪匹马,前往昆明。书接前文。话说吴三桂见了李思永,满面堆欢,连连解释。李思永冷冷说道:“王爷不用多言,我们若是记着前仇,今日也不会到此。”吴三桂拍掌作态,连声赞道:“是呀!所以我们都佩服李公子的度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