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泗也可算是已经安了”。
也即是说,尽管最终到底行不行“引蛇出洞”计,到现在为止,邓舍还没有做出决定,但就姚好古所认为的“欲行此计,必须实现的前提条件”,就目前形势而言,不但已经满足,而且十分满足。
……
接下来,姚好古笔锋一转,又从这个方面荡出,转而说及了眼下。也就是他信中的第二部分。——他提到了李察罕。
“臣闻,察罕帖木儿现屯军曹州。主将携孤军、屯杀场,自陷生死之地,何其愚也!但是对主公来说,臣窃以为,这却是一个大好的良机!臣也知道,如今前线的将士征战已久,皆疲惫,如果强用之,也许徒劳无功。可是,放着察罕在眼皮子底下,却怎么能将之轻易放走!
“而若忧攻之不胜,则臣以为,攻之不胜则可围之,围之不胜则可牵之。如能牵之,则等到施行‘引蛇出洞’策时,必事半功倍。”
他这一番话究其意思,简单可以概括:“正瞌睡送来个枕头。主公正打算要用‘引蛇出洞’策,李察罕便就主动出了洞。尽管现在也许时机不成熟,还不能施行‘引蛇出洞’,但却也绝不能将之轻易放走。岂有蛇出了洞再任之回去的道理?便是打不赢,只要能将他拖住,就是成功。”
说得很有道理。
——邓承志和姚好古的“不谋而合”,就是不谋而合在了这里。虽然邓承志不知道“引蛇出洞”策,但却也看到了察罕屯军曹州、迟迟不走,对海东来讲是个难得的“斩首”良机。
……
接下来,姚好古又从攻击察罕出发,引出了另一种也许会出现的可能。
他这样写道:“我军若击察罕、围曹州,则河北等地的察罕军马必往驰援。而一旦他们驰援,河北便会空虚,蒙元的京畿便会空虚!待其时也,主公可再令陈平章从辽西出、径入关内,必可势如破竹。
“如此一来,察罕顾此失彼,定会以为主公之意实在大都,必然誓死突围。绝路之军,不可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