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可10:45),约书亚最后得业的行为正是这种服事精神的体现。他将自己的利益置于百姓之后,以成全群体的利益为己任。保罗在《提摩太后书》2:10中也说“为选民凡事忍耐”,这同样强调了领袖为群体付出的重要性。真正的权柄不是用来谋取个人私利,而是为了服务他人,成全群体。
《腓立比书》2:6 - 8指出基督“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基督的虚己与顺服使他获得了“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同样,领袖的“产业”不应是物质的积累,而是见证神的信实。约书亚的亭拿西拉就是他见证神信实的“产业”,他通过顺服神的旨意,获得了属灵的富足。
今日教会的实践
对于今日教会的领袖而言,约书亚的行为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领袖应当以“最后得业”的心态服务教会,如清教徒领袖约翰·欧文拒绝高薪,坚持乡村牧养。他放弃了城市的繁华与物质的享受,选择在乡村为信徒们服务,这种舍己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得产业”与“舍己奉献”之间取得平衡,需要领袖正确理解自己的职分与恩赐。领袖领受神赋予的职分恩赐(提后1:6),但绝不能以此为剥削工具。《以西结书》34:2 - 4中批判了那些“只知牧养自己,不知牧养羊群”的牧人,他们吃脂油、穿羊毛,却不顾羊群的死活。领袖应当甘愿为群体牺牲自己的利益,就像宣教士放弃舒适生活,进入未得之地一样。他们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去陌生的地方传播福音,为了拯救灵魂而付出艰辛的努力。
教会若能活出“先人后己”的分配原则(徒4:32 - 35),将成为对抗世俗功利文化的灯塔。在世俗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教会应当展现出不同的价值观。通过领袖的榜样作用,引导信徒们学会奉献、学会关爱他人,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